• 律所文化風采匯Vol3|走進熙蜀法律文化博物館,我把法律文化講給你聽

    發布時間:2022-01-08 17:55:42       瀏覽量:467

    歷經千年,我國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系,積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。

    中華法系形成于秦朝,到隋唐時期逐步成熟,《唐律》是代表性的法典,清末以后中華法系影響日漸衰微。但出禮入刑、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,民惟邦本、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,天下無訟、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,德主刑輔、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,援法斷罪、罰當其罪的法治觀念,保護鰥寡孤獨、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等,都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智慧,值得我們傳承。

     

    圖片

    (博物館一角)

    熙蜀法律文化博物館創辦于2015年,是四川第一家民辦且面向公眾開放的法治基地,目前共有文物1000余件。

    創辦初心是通過文物故事結合多感官的調動,向民眾展現中華法系中的法律文化,使法治文化學習之成為現代法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而熙蜀法律文化博物館也成為了學生課外感知法律的體驗課堂,是商界獲取法治思維的訓練基地,是政界理解法治的生動場所,是大眾關注法治的有益去處。

     

    圖片

    走進熙蜀法律文化博物館,一件件法律文化藏品向你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法律故事。從古自今,逐一陳列,在這里,你可以看到鑄在青銅上的中國第一份判決書;你還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離婚、結婚證;你還可以解讀各色法諺,領略法律文化的簡約和智慧。

    圖片

    (博物館一角)

     

    我國最早的訴訟判決書——“匜”

    圖片

    我國迄今所見最早、最完整的訴訟判決書。反映了我國古代完備的刑罰體系和森嚴的等級制度,對于研究我國古代訴訟制度有著重要意義。

    獨角神獸

    圖片

    古體的“法”字寫作“灋fǎ”,而其中的“廌zhì”即為獬豸(xiè zhì),“灋法”二字合為一體,取其公正不阿之意。

   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,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。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,楚文王曾獲一獬豸,照其形制成冠戴于頭上,于是上行下效,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。秦代執法御史戴著這種冠,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。到了東漢時期,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的飾品,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,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,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。至清代,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,穿繡有“獬豸”圖案的補服。

    大明律

    圖片

    頒發于重典治國的明太祖朱元璋時期,它注重了經濟立法,在體例上表現了各部門法的相對獨立性,并擴大了民法的范圍,同時在“禮”與“法”的結合方面呈現出新的特點。

    大清律例

    圖片

    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部法典。經過順治、康熙和雍正三朝君臣的努力,在乾隆御覽鑒定后,正式“刊布中外,永遠遵行”,形成清朝的基本法典。

    清代光緒年間的驚堂木

    圖片

    驚堂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使用。其正式名稱叫“氣拍”,也有叫界方和撫尺的,俗稱“驚堂木”,是一塊長方形的硬木,有角有楞,取“規矩”之意。驚堂木能起到震懾犯人的作用,使得堂下人等安靜、緊張。民國初期法院的法官仍使用驚堂木,以嚴肅法堂、壯官威、震懾受審者。

    法槌

    圖片

    我國最早使用法槌的是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法院。2001年9月14日,思明區法院院長陳國猛敲響我國大陸法院庭審第一槌。2002年6月1日,《人民法院法槌使用規定》開始施行,從此,法槌成為法庭審判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。

     

    圖片

    此宋代碑銘《勸慎刑文》(并序)和《慎刑箴》是兩篇難得的中國古代法律史文獻。兩文同刻一碑,正面為《勸慎刑文》,反面為《慎刑箴》,均為北宋初年禮部尚書晁迥(cháojiǒng)撰文,龐房篆額。

    圖片

    館藏的普通法院、專業法院的司法文書及法律文書,各時期各類司法裁判文書、各式各類法律文書,更是貫穿我國法律發展史的各個時期及各種類型,對梳理我國法律發展及文書的變遷有著深刻的意義。

     

    圖片

    (熙蜀法律文化移動博物館)

    此外,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下,熙蜀法律文化博物館創新普法形式,一方面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,開展線上直播,帶領大家云參觀博物館;另一方面設立熙蜀法律文化移動博物館,結合法治進學校、法治進社區、法治進企業等不同主體,讓各個群體近距離參觀法律文物,感受法治文化。

     

    圖片

   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普法模式,開展多元化普法教育活動,目前已有10萬余人參觀熙蜀法律文化博物館、學法用法。為使普法的科學化體系化,熙蜀所還主編了《新時代·青少年普法教育叢書》,該叢書針對不同教育層次的青少年,結合不同年齡段的特點,為小學低年級版、小學高年級版、初中版、高中版和大學·成人版系列普法讀物。

    圖片

     

    圖片

    (熙蜀法律文化博物館)

    開法律之門,傳法治之音。熙蜀所長期以來致力于普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,對法律文化、法治教育進行輸出,讓更多的人從“走近法律”到“走進法律”的轉變,引導廣大民眾樹立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。熙蜀法律文化博物館率先探索、砥礪前行,正在努力打造一座創新普法、科學普法的法宣基地,一座對全民開放的法律文化博物館。我們也希望拋磚引玉,吸引更多人加入普法行列,讓普法變得平凡而生動。走進熙蜀法律文化博物館,我把法律文化講給你聽。

     

    供稿:四川熙蜀律師事務所

  • 国产精品二区